9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对核酸检测工作进行调整给予答复。
图片来源:中国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介绍,对于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要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同时,做好疫情监测预警,并按照第三版区域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做好核酸检测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目前,暑期已经结束,高校学生集中返校,中秋节和国庆节临近,人员流动性、聚集性活动将增多,国内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仍然较高。为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员的安全有序流动,在全国推广“落地检”。
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的原则,跨省流动人员抵达目的地后,立即为其提供一次核酸检测服务。
在国庆期间,所有旅客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各类交通工具。
这些防控措施在2022年9月10日至10月底期间执行。后续将根据疫情形势,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措施。
如何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第三版区域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基层医师公社为大家整理如下重点:
01 无疫情发生的地区,属于低风险区吗?
《方案》明确,低风险区是指中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
相对于高中风险区的风险低,但是相对于没有疫情的县(市、区、旗)有一定风险。没有疫情发生的县(市、区、旗)全域实行常态化防控措施。
02 “全员检测”变为“区域检测”
《指南》要求,将原来的“全员”修改为“区域”,区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
更加强调精准划定检测范围,要求核酸检测应该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不能搞大水漫灌,不能搞“一刀切”,有效利用宝贵的核酸检测资源。
第九版防控要求中的“区域”包含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区域可能小到一个楼栋,也可能大到全市范围,具体要由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研究确定,并动态调整。
同时明确,在划定区域范围内的核酸检测一律在24小时之内要完成。原则上,全部采样任务应当在6小时内完成;确有困难的,可在12小时内完成。
03 不同区域,采样方式有所改变
《指南》取消了5混1,增加了20混1,要求根据目标人群已采取的管控措施确定采样方式:
1.集中隔离点及其他重点人群实行单采单检
2.封控区人群实行单采单检或1户1管
3.管控区可实行10合1混采
4.防范区和其他区域可实行20合1混采
5.单采单检对象在多轮检测均未检出阳性的情况下,可视情实行10合1混采。
04 每天核酸采样数额,定量
《指南》对每日采集数量作出要求。
按照每个采样台(2个采样人员)每小时采集120人的标准测算采样人员数量测算公式为:
核酸采样人员数(单位:人)=人口数÷360;
采用10合1混采检测技术的,检测能力测算公式为:
核酸检测力量(单位:管/日)=人口数÷10×2;
采用20合1混采检测技术的,检测能力测算公式为:
核酸检测力量(单位:管/日)=人口数÷20×2。
此外,核酸结果反馈需保证24小时内能够查询到结果。
05 加入抗原检测补充,全面提升筛查速度
《指南》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增加抗原检测作为区域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研究细化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
基层核酸检测任务量增加与否,主要还是看“区域”划定范围如何。而区域大小的设定,完全由地方自己把握,这极为考验当地防疫水平、胆识和智慧。
06 满足这些条件,无需全员核酸检测
《方案》明确,疫情发生后,如经流调研判满足以下条件:感染来源明确;传播链清晰;未发生社区传播,无需对发生疫情的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重点对风险区域和有时空交集的人员开展核酸筛查。
如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需启动区域全员核酸检测。
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动态清零”的重要手段。
9月7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也明确表示,“动态清零”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挂呷沃氐涝叮挥惺刈『怂岬拇蠊?,才能保证全国人民正常生产生活。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