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中国各大城市陆续发布幸福指数,但这些发布很健忘——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关注患者活得好不好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痹虾H鸾鹨皆涸撼?、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 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毕衷谥型砥谖赴┗颊咭坏揭皆海籽【褪强?,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熬褪窍劝汛笊剑ㄖ琢鲋魈澹┌岬?,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p> 所以,朱正纲现在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这有本质的区别?!?/p> 医生患癌时,如何面对?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没迈进医院一步。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余下的日子过得非??炖?。” 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p> 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这是连惩??植婪肿邮倍疾换岵扇〉氖侄巍?/p>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庇谑腔颊叩呢慰剂?。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span> 让生命最后一程走得有尊严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 一是治疗不足。“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二是过度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扒灰?,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薄澳呐掠?%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p> 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辈∪瞬坏芫×俗铮够撕芏嘣┩髑?。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苯峁∪思沂敉端咚C欢嗑?,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吗? 生活品质远远大于生命 穆尤睿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在美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篇文章让许多美国人开始反思:“我该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 美国人约翰逊看完这篇文章后,立即给守在岳母病床前的太太打电话:“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离开吧!”太太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第二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间。这件事,也让约翰逊自己深受启发:“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将来若是神智清楚,就算这是座右铭;如果神智不清了,就把这个算作遗嘱。” 于是,约翰逊写下了三条“生前预嘱”: 1.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多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2.遇到天灾人祸,而医生回天乏术时,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 3.没有生病时,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随后,约翰逊拨通电话,向穆尤睿征求意见。穆尤睿回答:“这是最好的死亡处方?!钡蔽颐俏蘅杀苊獾刈呦蛩劳鍪保窍裨己惭芬谎非笏劳鲋柿?,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英国人大多选择了前者,中国人大多选择了后者。 我们的爱,这样肤浅吗? 这是上海“丽莎大夫”讲述的一件普通事,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发生—— 一个80岁老人,因为脑出血入院。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4个钟头的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不过气管被切开,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 偶尔,他清醒过来,痛苦地睁开眼。这时候,他的家属就会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每看到一点变化,就会立即跑来找我。 后来,他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的气球,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他的鼻腔。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 每当这时,他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擅刻旆锤吹厍謇?,却还能抽吸出很多。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p> 治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而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他的死期将至,我心里如白纸黑字般明晰。便对他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吧?!彼担骸昂?。我们不懂,听你的?!钡诙觳榉?,只觉芳香扑鼻。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 十天后,他死了。他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